#Market Strategy — 09.03.2023

硬着陸? 不著陸? 到底如何著陸?

投資導航 亞洲版2023年3月刊

法國巴黎銀行財富管理亞洲首席投資官Prashant BHAYANI & 法國巴黎銀行財富管理香港首席投資策略師譚慧敏 & 法國巴黎銀行財富管理亞洲投資專家劉傑俊

摘要

  • 市場今年2月對美國經濟的普遍預期已從去年11月的「硬着陸」轉變為「不著陸」。擔心市場波幅上升的投資者可考慮收益機遇。
  • 近來市場對利率預期重新定價,創優質美國國債和投資級別債券機遇,這兩類債券的收益率已分別上漲至4%和7%。貨幣政策效果存在滯後性。
  • 去年11月,市場價格已反映硬着陸情景之際,我們上調中國(從低位反彈50%)和歐洲(從低位反彈30%)評級,與市場看法不一致。非美國股票超預期上漲,我們仍建議逢低買進非美國股票。

市場觀點轉變,經濟增長更強勁而通脹更具粘性

最近幾週公佈的數據反映全球宏觀經濟前景有所改善,例如美國非農就業數據勝過預期,美國失業率降至3.4%(創1969年以來新低),而零售銷售數據顯示美國消費者仍富有韌性。隨著儲蓄逐步下降,消費者正在刷信用卡消費。

短期而言,這有助於抵消通脹帶來的打擊。然而,這一態勢年內如何發展十分重要。此外,儘管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數據符合預期,但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數據高於預期, 説明美聯儲仍面對挑戰。儘管如此,押注硬着陸的投資者目前認為硬著陸時間會推遲。

歐洲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亦超出預期,而一些主要歐元區國家的通脹亦然。因此,在這些數據公佈後,市場觀點於2月發生轉變。通脹已證實較預期更具粘性,而經濟數據亦強於預期,導致對政策利率走高的預期升溫,進而帶動債息上升,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曾觸及4%。

小幅上調利率和經濟增長預期

考慮到通脹具粘性、經濟增長強於預期且消費者具有韌性,我們對美聯儲和歐洲央行的終點利率預期均小幅上調25個基點。我們目前預期美聯儲將在今年5月最後一次加息至5.25%,預期歐洲央行則可能在今年6月最後一次加息至3.5%(存款利率)。我們預期兩大央行在今年均不會減息,仍維持我們年初時的看法 - 即兩大央行的加息步伐在2023年會暫停但不會轉向。

展望未來12個月,我們對美國2年期和10年期國債孳息率的預期分別維持在4.0%和3.5%。令人驚訝的是,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於今年1月曾一度跌至3.4%。

鑑於經濟增長和通脹前景不斷演變,我們預期收益將繼續波動。然而,債券的吸引力迴歸,此前遭拋售的債券目前迎來買進機會。通縮將是更長期的趨勢。貨幣政策的時間滯後較長,預期主要央行要到2024年才能達成通脹目標。降通脹是耗時較長的過程,並不是即刻可以辦到的事情。服務業的勞動力短缺和職位空缺仍然強勁。此外,我們上調美國2023年和2024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預期至0.7%(此前預期為0.3%)和0.2%(此前預期為負0.2%)。

市場波動帶來收益機遇

誠然,美國經濟到底會走向軟着陸、衰退、甚至是不着陸,目前尚未可知。由於市場試圖透過陸續公佈的經濟數據來揣測美聯儲未來的加息路徑,市場波幅持續上升。

近期收益率上升,為優質投資級別債券提供更佳進場水平,並有機會延長至中等年期。收益型基金、結構性產品(藉助波幅走高獲益)、亞洲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及高股息股都提供收益機會。

中國經濟數據超過預期

中國2月綜合PMI上漲至52.4,創14個月新高。中國2月官方製造業PMI從1月份的50.1攀升至52.6; 2月官方非製造業從1月份的54.4升至56.3。建築和服務兩大主要分項指數均進一步上漲。我們一直看好中國經濟增速反彈,而且2月份的經濟數據令人鼓舞。

中國是在2022年唯一放寬貨幣和財政政策的主要經濟體。與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中國經濟處於非常不同的經濟週期階段。投資者可考慮繼續趁低吸納中國股票。

結論

今年2月,在經濟增長向好和通脹更具粘性的背景下,市場已經從11月份的硬着陸擔憂(並非我們的看法)轉向不著陸觀點。這為部署固定收益提供機遇,因為貨幣政策存在滯後性而且收益率一年後應會走低。美國國債孳息率和投資級企業債收益率均處於十年高位。

收益型基金、結構性產品(藉助波幅走高獲益)、亞洲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及高股息股都提供收益機會。

去年,市場在擔憂硬着陸時,我們持相反看法,將中國和歐洲股票上調為高配。這兩大市場已分別從低位反彈50%和30%。中國和歐洲的經濟數據繼續超預期上行。我們仍然看好包括中國在內的非美國股票,建議趁低吸納。